新闻资讯
掌握最新要闻与动态
《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光谷金控:从资本投资人到产业组织者
发布时间:2025-04-07
来源:

  4月7日,财经类央媒《中国经济时报》A03版面刊登集团专题报道——《光谷金控:从资本投资人到产业组织者》,聚焦集团在产业投资、投早投小投科技、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方面的实践和成果。

  全文转载如下:

  在武汉光谷长飞先进半导体基地,总投资超200亿元的第三代半导体项目从破土动工到设备搬入仅用了16个月,创下百亿级项目建设的“光谷速度”。2023年6月,武汉光谷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金控”)旗下武汉新城科创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科创投”)出资5亿元参与安徽长飞先进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先进”)A轮融资,成为其第三大股东。长飞先进总裁陈重国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该项目将成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的“孵化器”。长飞先进半导体项目恰是湖北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生动注脚。作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正聚焦五大优势产业、十大重点领域和二十条细分赛道。在这场产业跃迁中,光谷金控以资本为针、产业为线,深度参与创新链、产业链建设,编织出一张覆盖1200家企业的创新网络。

 

破局:从“单点投资”到“生态重构”

“当‘卡脖子’清单摆在桌上时,我们意识到,单纯的财务投资解决不了产业链的断点。”光谷科创投总经理金少平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年来光谷金控的投资逻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和升级。在长飞先进项目中,光谷科创投的5亿元A轮投资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通过绑定长飞先进所属集团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资源,撬动上下游2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光谷,形成了从碳化硅衬底、外延片到功率器件的完整链条。武汉新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新芯”)是东湖高新区培育多年的重大战略项目,经过19年发展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特色工艺晶圆代工企业。光谷金控作为其基石投资者,通过旗下武汉光谷半导体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谷半导体产投”)注资7.2亿元,并围绕武汉新芯上游的晶圆检测、晶圆键合等核心“卡脖子”设备进行了投资布局,填补了多项国产化空白。该投资也为东湖高新区打造一流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力支撑。

 

攻坚:在“无人区”栽下路标

距离长飞先进基地20公里外,一场“卡脖子突围战”正在东湖高新区上演。光谷半导体产投副总经理杜鹃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过去,国内90%的CIM软件依赖进口,一旦断供,整个生产线可能瘫痪。”2024年初,光谷半导体产投在调研中接触到合肥喆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喆塔科技”),该公司的“半导体CIM软件”是半导体产业的“中枢神经”。通过半年技术验证,光谷半导体产投完成了对喆塔科技的投资,推动喆塔半导体AI创新总部落户光谷,并设立全资子公司武汉喆塔智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方深度赋能企业业务,促成其与武汉3家晶圆厂合作。如今,喆塔科技的软件已进入测试阶段,预计今年实现大规模导入。“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产业链安全的关键一步。”杜鹃说。硬核突破的背后,藏着更深的产业逻辑。在光谷金控的投资矩阵中,30%的资金流向“卡脖子”领域,50%的项目具备国产替代能力。武汉唯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武汉芯必达微电子有限公司等企业和项目在光谷金控的资本助力下,在各自领域突破技术封锁,实现国产替代。

 

织网:让“孤岛”连成“大陆”

在武汉藏龙岛的智能电网监测设备生产基地,湖北鑫英泰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在调试一台特高压油气监测装置。这台设备的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与光谷实验室联合研发,其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进口替代。 “没有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我们的技术可能还躺在论文里。”湖北鑫英泰系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高华玮感慨道。近年来,该公司通过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获得了融资与产学研资源,营收从亿元级跃升至十亿元级。如今,其产品已被应用于全国80%的特高压电网项目,并与全球顶尖变压器企业达成合作。 “平台聚集了需求方、供给方、服务方三类用户,能够满足技术、金融、人才、场景四类供需匹配,实现了科技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和高效配置。”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建青介绍道。该平台上线一年以来,已入驻用户超过6.7万家,包括160余家高校院所和1750余家各类服务机构,已接收各类需求4.8万余项,完成供需匹配超1.4万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