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宣布,光谷创投引导基金总规模扩容至100亿元,同时诚邀全球创投资本共做“光谷创投合伙人”。
东湖高新区大手笔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是各地高新区基金招商、资本招商的缩影。近年来,“基金招商”已成为各高新区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式,通过产业基金、引导基金等直接或间接入股企业,以基金撬动资本,以资本导入产业,推动当地主导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各地高新区设立产业基金和引导基金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差异化打法?基金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成效如何?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家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和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介绍,光谷创投引导基金(二期)2022年首期规模20亿元,由光谷金控、武汉高科集团、湖北高投集团同时管理,即日启动子基金申报和遴选。引导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引导设立规模超500亿元的创投子基金,覆盖约5000家光谷科技型中小企业。
光谷金控基金业务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光谷创投引导基金(二期)正在加速推进子基金落地,以开放式征集为原则,成熟一只、设立一只。目的一是做大规模,增强社会资本撬动效应,丰富区域创投生态;二是做优结构,整合资金配置结构效率,助力产业企业发展。
不仅如此,武汉市政府2月17日在发布的《促进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还提到,支持东湖高新区设立10亿元光谷“合伙人”引导基金,支持东湖高新区设立未来产业基金等。
利用基金聚集资源,助力创新型产业发展,推动园区高新产业集聚,已成为各地高新区的共识。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肯定会想办法利用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共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
“高新区要发展的多是‘卡脖子’产业,之前我国对这些产业的投资明显不足,目前都形成加大投资的共识,而采取引导基金等方式,方式更灵活,市场化程度更高。”马文杰向记者表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凡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由于高新区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集聚地,这些产业呈现出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等特点,迫切需要巨额资金投入,仅仅依靠政府投资难以实现。为此,高新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能够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创业投资资本的供给,特别是通过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企业,弥补一般创业投资企业主要投资于成长期、成熟期和重建企业不足的问题。”
在王凡看来,相比于传统财政补贴,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精准,高新区通常聘请国内一流的基金管理团队,联通顶尖投资机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这些基金能够准确判断初创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难点以及产业发展痛点,摒弃大水漫灌、实现有限财力的集中支持。二是高效,不同于财政补贴层层汇报、多级审批,高新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尊重资本的市场化原则,在把握安全底线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干预,创新简化审批流程,实现快速反应,帮助当地特色企业解燃眉之急。
事实上,高新区通过设立引导基金和产业基金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早已有之。光谷创投引导基金自2012年以来已运作10年;郑州高新区政府引导基金2016年开始正式运作;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更是早在2007年就已成立。
光谷创投引导基金(一期)参投子基金20只,总规模超35亿元,累计投资项目188个,其中,投资东湖高新区内企业金额超8亿元,项目超110个。此外,东湖高新区光谷产业基金目前还管理了8只子基金,子基金总规模约2200亿元。
“引导基金充分发挥其标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聚集至本地政府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和创新创业企业,避免资本完全逐利下带来的产业结构不平衡、创新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光谷金控基金业务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一直以来,地方引导基金对于注册地、返投比例等要求限制性规定,一定程度导致落地子基金数量和运作效率下降,不过近两年,随着地方政府母基金数量增多,拥抱市场的心态越来越开放,因此也在不断出现政策“松绑”,这一点体现在返投比例放宽、提高让利比例等。
为了契合头部机构规模较大的基金融资需求、降低一般机构社会募资难度,光谷创投引导基金放宽对子基金出资金额上限,由单只基金不超过5000万元,调整为对单只子基金的出资额上限可至1亿元。
此外,光谷创投引导基金引入让利政策,返投认定优化。根据返投完成情况,在保障国资本金和适当收益的前提下,让渡部分超额收益,加强对优质机构的吸引力。在返投认定上,扩大认定范围,如域外投资分情况纳入返投、申报机构在管其他基金投资纳入返投等。
基金返投比例放宽等政策“松绑”,体现了高新区把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迫切需要通过释放“资本招商”、“基金招商”等政策红利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这种趋势反映了相关部门正在摒弃传统土地供给、税收优惠等招商的模式,而是转变政府职能,尊重市场规律,围绕产业链部署资金链,借助资本力量着重引进培育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从源头上保证了项目质量,是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